English

ICU——起死回生不是梦

1999-12-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永恒 采访 我有话说

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的提高,这使得过去偶得一见的起死回生的“奇迹”变成可望可求的现实。这既得力于对危重状态下各种病理生理过程日益深化的认识,得力于医学生物工程和技术以及药物学的进步,更得力于掌握了危重病医学有关知识和技术并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医务工作者,以及他们活动的主要舞台———危重医疗病房(ICU)。

然而,危重病医学的诞生毕竟时间太短,以美国1970年成立危重病医学会作为标志,至今仅20多年,我国起步则更晚,直至80年代才引进了现代危重病医学理论,并由此建立了一批ICU。虽然其发展势头很猛,作用很重要,但无论从对引进理论的消化和吸收,还是从临床实践的普及和提高,再是从资料经验的积累和优选等方面来看我国医学界现状,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危重病学》都应是对这一生物及医学诸多专业间的边缘学科的探索。

此书的出版,在我国医学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反响,关于“危重病学”和“ICU”也成为医学专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医学专家,倾听他们对此书的评价。

中科院院士、外科学教授裘法祖教授认为,与传统的以某一系统或器官疾病为中心的医学专科不同,危重病医学以急性危重病人为服务对象,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相应的检测、治疗手段,迅速抓住威胁病人的关键问题,从纠正全身生理失衡着手,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处理。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改变了在危重病人救治中专科各自为政的局面,成为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我看来,黎沾良教授的这部《现代危重病学》,既是对我国十几年来有关危重病学的发展的一个总结,又融进了国外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加上作者本人的丰富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因此该书能够全面、系统反映当前危重病医学的全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教授介绍说,我国自80年代起,在一些大城市医院中先后建立起ICU,1989年又创办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一些有关危重病学的论著相继问世,这说明,我国危重病医学近年来已得到较快发展。在初步阅读之后,王正国教授认为该书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内容新颖,不仅包括传统的危重病学内容,而且涵盖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如炎症介质在脓毒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其次是编排实用,各章内容和篇幅不尽相同,有的介绍ICU管理,有的介绍检测和治疗技术,但全书都围绕危重病这一主线撰写,实用性很强。

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名誉院长王宝恩教授认为,《现代危重病学》的出版,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它越出专科的约制,不再局限于人体某个器官、系统的变化,而是着眼于危重病的全身性病理生理紊乱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控制论的观点,从多层次、多部位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依据危重病本身的演变规律,进行整体的及多靶位干预和治疗,从而走出危重病人由专科治疗、别科协助的程式,揭开了临床治疗学新的一页。近二三十年危重病医学的蓬勃发展也正是由于它吸收、运用和融会了多个基础临床学科的成果,加上医疗设备与技术的提高,使它的面貌不断更新,这些都是临床工作者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